先培德 後學藝
王金櫻老師在傳統戲曲學院教了八年書,與學生有著亦師亦友的情誼。對於後輩她總是疼愛,但不溺愛,無時不忘提醒孩子們學藝亦要培德。一位讓人尊敬的好演員絕對不會只是光是在自身技藝上下工夫,台上的主角只有那幾位,但一齣完美的演出是要靠很多部門分工才能成就,無論自己擔任哪個位置,都要盡力,對於師長同儕的付出要感恩。她回憶過往演出時,只要演到學堂段落,就會唱這段《七字調》:一拜先生孔夫子,二拜先生來為師,三拜學堂眾師友,四拜後堂先生娘。以前的人對老師是很尊敬的,其實學戲、做學問或者是處事,都一樣,要懂得尊重師長,要能扶持同儕,人和、謙讓、重禮節,這時學藝才有基礎。戲曲故事都是忠孝節義教人為善的,這些做人的道理如果無法在生活中訓練與內化,只是當成一次演出台詞,不但可惜了前人與創作者留下的寶貴智慧,也無法學到表演內涵的真正精髓。
傳統戲曲的傳承工作是百年之計,戲曲演員的培養易學難精,有這麼一句話說:「三年出一個秀才,十年出沒一個戲才」,戲曲演員要扮相、嗓音、身段的全方位學成,天生條件都樣樣具備的學生鳳毛麟角,面貌雖說是天生,但是氣質仍可以靠後天培養,唱腔與身段透過勤學的工夫也能訓練,因此老師們對於戲曲人才的養成更需要耐心,王金櫻老師常常用她在台灣我的母親中的一句台詞勉勵歌子戲的友人、學生:「番薯落土不怕爛,只要生根代代傳」。
目前在大稻埕青年團擔任指導老師,為了積極培育具備潛質的優秀戲曲新生代,將透過一系列的唱腔、表演訓練,讓演出的人員可以紮實身上工夫,嶄露頭角。除了專業上的訓練,閩南嶼安排座談、講作、音樂會的方式與企業交流,讓
更多人能認識歌子戲的精緻之美。